原创: 随缘济世 时间:2018-08-13
本文取材于十多年以前李德敏博士的一篇论文,现重新整理编辑以飨读者。
论文摘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极具生命力和先进性的医学哲学体系,阐释着自然、生命、人文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哲理,通过对中医学理论的一些特点和概念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比较,指出: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全方位的发展,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必将走向融合,从而诞生完全崭新的医学思想。
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哲学体系充满着神秘色彩,很多内容尚难于被现代科学所认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因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理论之间,往往无法相互理解和认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研究思维模式决定了中、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发展轨迹。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深及科学技术全方位的发展,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必将走向融合,从而诞生完全崭新的医学思想。
中医学有其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详尽阐释,即使在现代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超越,并且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包含的深远含义。中药的产生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有关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炮制和配伍原则等复杂而完整的理论不可能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而得来,必然是在独特的药物分析基础之上才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
解剖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础,生命学者们研究着不同的课题,期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三点,即形态、机能与关联。受科技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把试验的条件设定尽量单纯化,并且局限于根据试验的结果来分析研究对象“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但生命现象如此复杂,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医学理论并上升到哲学高度还面临巨大的困难,以至于现在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还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低效率。
解剖学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但中医认为人体除可见的组织解剖结构外,还包括“气血精津”和“经络”等内容。“经络”的理论特点表明其形成经过了很长时间,并得到了远古同时代医学家的共认。“经络”体系非常类似于现代医学对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可以笼统认为:“经络”是气血等物质、信息在人体中流通的一个快速通道。
《黄帝内经》奠定了后世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指出:远古的人类理解和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并以此调节饮食起居,使精神和肉体协调,从而尽享天年;健康长寿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知“道”,二是要“自制”。即人类需要努力学习,不断去探索和认识自然的真理、生命的法则,同时还必须有自制力以抗拒贪婪的欲望和酒色的诱惑,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不迷失自我和人生的方向,获得健康和长寿。这段话也隐含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远古的人已经知“道”,这是否暗示着远古人类的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已经能够透彻理解生命的奥妙、自然的真理?
“气”和“血”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现代医学对“气”感到疑惑,因为它的抽象而无形,而“血”是现代医学对人体进行研究的根本物质对象之一。中西医对“血”的认识既有相似又不同,“血”是基本生命物质,主要完成荣养和输送的功能。西医认识到骨髓是造血的器官,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其他组织器官也会出现髓外造血的现象,而中医讲“心主血”,提示心脏的指令对于机体的造血会产生影响,同时也表明心脏作为人体生命的中枢和动力之源推动着全身的血液循环,并通过对血压和脉波的控制传递各种信息。又例如肝脏具有像海绵一样的肝窦结构,可储藏大量的血液,从而起着调节外周血容量的作用,这与中医“肝藏血”的理论暗合。
中医认为“气”存在于“经”和“络”中。现代医学也认识到人体每个细胞都存在 “气”,因为生命活动需要“呼吸”的参与。人体的各脏器组织细胞间通过各种不同的“大小分子”传递着信息,在中医理论中将其物质基础统称为“气”,在心为“心气”,在肾则为“肾气”,在肝则为“肝气”,并且这种“气”按照一定规律沿着经络在人体脏器间流动,从而预示着这种存在于各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构成信息流的各种“大小分子”的本质可能是相同的物质。除了血管是“气”流动的通路以外,人体还存在其他的“气道”吗?如何精确的认识“气”在人体中流动的规律,是现代科学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疾病的发生分为先天和后天。中医学认为先天性疾病归结于“肾气”不足造成,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是基因存在缺陷。中医理论中“肾”的概念包含了现代医学中泌尿生殖系统的具体脏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预示着“肾”对遗传信息的传代及“生殖”有着调控作用,尚有待研究。
现代病因学主要还是集中在微观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疾病的发生被归结为某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作用,此外与辐射、电磁波、重金属或微量元素的污染等而造成的组织细胞受损及各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细菌、病毒是“比人类的进化先进得多的生命”,所以单纯期望通过杀灭某种细菌或病毒而治愈疾病的思维模式存在不足。在后天致病因素中,中医学有“六淫”和“七情”的概念,而现代医学对这些难于量化和分析的因素的研究很肤浅,不仅在病因学方面成为致命的弱点,也严重影响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
生命过程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一旦启动,就不停的运行直到结束。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分化形成的脏器和系统间必须密切配合,不断进行相互调节和制约,并抗拒外来的伤害而保持平衡,才能够保持健康。
“五行”的哲学概念被中医学用来揭示五脏六腑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传变、发展、治疗和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向都极为先进,而现代医学的还没形成系统理论来揭示这种关系,则是又一个重大的缺陷。
“阴平阳秘”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关于平衡思想的重要概念,“阴”和“阳”的平衡即代表着健康。无论任何原因造成人体各系统间和谐的“相生相克”及“阴”和“阳”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疾病就发生了,这就是疾病的本质。平衡被打破主要可体现在一是由于基因的缺陷,造成机体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各系统之间无法维护自身的平衡;二是由于“经络”失去了通畅,各脏器组织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被阻断。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有两点:一是找到并去除打破平衡的原因;二是让机体各部分恢复正常的信息交流从而治愈疾病。
未来医学的发展需要仰仗于科技进步和先进的哲学思想做指导。人类可以将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类,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透彻理解复杂生命过程的本质,医学理论将上升到哲学高度并指导人们去维护自身健康。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伟大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又是渺小的,如同孙悟空无法跳出如来佛手掌一样,因为人类自身就属于大自然。人类具备生命的形式,也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气和精神,从而具有更强的认识和反思能力,才可以诞生被人类称之为科学的世界。然而生命又具有弱肉强食的生物学特征,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的你争我夺,在精神世界里彷徨和挣扎,一切显得荒诞和可笑,一切囿于生命自身的弱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可以随意的制造和修饰,长生不老成为可能,人类期望着可以超越自我,成为自身的上帝。这就是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交织着期望、痛苦、彷徨、快乐和折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神庭医馆联系电话:19983524629 或者 028-84179918
原创: 随缘济世 时间:2018-08-13
本文取材于十多年以前李德敏博士的一篇论文,现重新整理编辑以飨读者。
论文摘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极具生命力和先进性的医学哲学体系,阐释着自然、生命、人文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哲理,通过对中医学理论的一些特点和概念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比较,指出: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全方位的发展,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必将走向融合,从而诞生完全崭新的医学思想。
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哲学体系充满着神秘色彩,很多内容尚难于被现代科学所认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因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理论之间,往往无法相互理解和认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研究思维模式决定了中、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发展轨迹。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加深及科学技术全方位的发展,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必将走向融合,从而诞生完全崭新的医学思想。
中医学有其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详尽阐释,即使在现代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超越,并且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包含的深远含义。中药的产生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有关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炮制和配伍原则等复杂而完整的理论不可能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而得来,必然是在独特的药物分析基础之上才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
解剖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础,生命学者们研究着不同的课题,期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三点,即形态、机能与关联。受科技发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把试验的条件设定尽量单纯化,并且局限于根据试验的结果来分析研究对象“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但生命现象如此复杂,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医学理论并上升到哲学高度还面临巨大的困难,以至于现在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还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低效率。
解剖学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但中医认为人体除可见的组织解剖结构外,还包括“气血精津”和“经络”等内容。“经络”的理论特点表明其形成经过了很长时间,并得到了远古同时代医学家的共认。“经络”体系非常类似于现代医学对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可以笼统认为:“经络”是气血等物质、信息在人体中流通的一个快速通道。
《黄帝内经》奠定了后世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指出:远古的人类理解和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并以此调节饮食起居,使精神和肉体协调,从而尽享天年;健康长寿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知“道”,二是要“自制”。即人类需要努力学习,不断去探索和认识自然的真理、生命的法则,同时还必须有自制力以抗拒贪婪的欲望和酒色的诱惑,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不迷失自我和人生的方向,获得健康和长寿。这段话也隐含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远古的人已经知“道”,这是否暗示着远古人类的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已经能够透彻理解生命的奥妙、自然的真理?
“气”和“血”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现代医学对“气”感到疑惑,因为它的抽象而无形,而“血”是现代医学对人体进行研究的根本物质对象之一。中西医对“血”的认识既有相似又不同,“血”是基本生命物质,主要完成荣养和输送的功能。西医认识到骨髓是造血的器官,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其他组织器官也会出现髓外造血的现象,而中医讲“心主血”,提示心脏的指令对于机体的造血会产生影响,同时也表明心脏作为人体生命的中枢和动力之源推动着全身的血液循环,并通过对血压和脉波的控制传递各种信息。又例如肝脏具有像海绵一样的肝窦结构,可储藏大量的血液,从而起着调节外周血容量的作用,这与中医“肝藏血”的理论暗合。
中医认为“气”存在于“经”和“络”中。现代医学也认识到人体每个细胞都存在 “气”,因为生命活动需要“呼吸”的参与。人体的各脏器组织细胞间通过各种不同的“大小分子”传递着信息,在中医理论中将其物质基础统称为“气”,在心为“心气”,在肾则为“肾气”,在肝则为“肝气”,并且这种“气”按照一定规律沿着经络在人体脏器间流动,从而预示着这种存在于各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构成信息流的各种“大小分子”的本质可能是相同的物质。除了血管是“气”流动的通路以外,人体还存在其他的“气道”吗?如何精确的认识“气”在人体中流动的规律,是现代科学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疾病的发生分为先天和后天。中医学认为先天性疾病归结于“肾气”不足造成,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是基因存在缺陷。中医理论中“肾”的概念包含了现代医学中泌尿生殖系统的具体脏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预示着“肾”对遗传信息的传代及“生殖”有着调控作用,尚有待研究。
现代病因学主要还是集中在微观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疾病的发生被归结为某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作用,此外与辐射、电磁波、重金属或微量元素的污染等而造成的组织细胞受损及各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细菌、病毒是“比人类的进化先进得多的生命”,所以单纯期望通过杀灭某种细菌或病毒而治愈疾病的思维模式存在不足。在后天致病因素中,中医学有“六淫”和“七情”的概念,而现代医学对这些难于量化和分析的因素的研究很肤浅,不仅在病因学方面成为致命的弱点,也严重影响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
生命过程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一旦启动,就不停的运行直到结束。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分化形成的脏器和系统间必须密切配合,不断进行相互调节和制约,并抗拒外来的伤害而保持平衡,才能够保持健康。
“五行”的哲学概念被中医学用来揭示五脏六腑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传变、发展、治疗和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向都极为先进,而现代医学的还没形成系统理论来揭示这种关系,则是又一个重大的缺陷。
“阴平阳秘”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关于平衡思想的重要概念,“阴”和“阳”的平衡即代表着健康。无论任何原因造成人体各系统间和谐的“相生相克”及“阴”和“阳”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疾病就发生了,这就是疾病的本质。平衡被打破主要可体现在一是由于基因的缺陷,造成机体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各系统之间无法维护自身的平衡;二是由于“经络”失去了通畅,各脏器组织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被阻断。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有两点:一是找到并去除打破平衡的原因;二是让机体各部分恢复正常的信息交流从而治愈疾病。
未来医学的发展需要仰仗于科技进步和先进的哲学思想做指导。人类可以将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类,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透彻理解复杂生命过程的本质,医学理论将上升到哲学高度并指导人们去维护自身健康。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伟大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又是渺小的,如同孙悟空无法跳出如来佛手掌一样,因为人类自身就属于大自然。人类具备生命的形式,也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气和精神,从而具有更强的认识和反思能力,才可以诞生被人类称之为科学的世界。然而生命又具有弱肉强食的生物学特征,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的你争我夺,在精神世界里彷徨和挣扎,一切显得荒诞和可笑,一切囿于生命自身的弱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可以随意的制造和修饰,长生不老成为可能,人类期望着可以超越自我,成为自身的上帝。这就是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交织着期望、痛苦、彷徨、快乐和折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神庭医馆联系电话:19983524629 或者 028-84179918